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把合资车打的抱头鼠窜的新能源车,为什么在B级车市场寸步难行?

汽车扒一扒car(稿源) 2023-11-17 13:42 No.14928

我们之前提到过信息茧房的事,这个不难理解,互联网把所有的思维封闭、分层的区分开来,不同认知、消费能力的人群对世界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信息茧房在互联网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各个板块的舆论。
比如说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板块,在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汽车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中国品牌全面超过外资品牌的今天,事实却远不是如此。

一个是,燃油车依然是行业主导。
这里说的燃油车是装着内燃机的所有车型,包括所谓的PHEV、REEV两大类产品,其实都可以归类为燃油车,因为从使用层面来看,PHEV和REEV本质都在依赖内燃机,只是和油车相比,依赖程度相对较弱。
大数据层面,蓝牌车的销量占比依然超过60%,装着内燃机的所有车型销量依然超过80%。
另一个是,合资车依然是中国品牌攻不破的壁垒,至少目前来看,合资车还固守着利润高昂的中级、中大型车细分市场。

数据直接、客观的说明了一切。
比如说中型车市场,销量TOP10的车型分别为凯美瑞、迈腾、雅阁、帕萨特、C级、A4L、3系、红旗H5、凯迪拉克CT5以及天籁,中型SUV市场TOP10销量车型分别为Model Y、途观L、唐、瑞虎8、奥迪Q5L、捷途X70、探岳、红旗HS5、宝马X3以及零跑C11。
以上数据来源于某专业平台。
尤其明显的是中型轿车市场,合资车依然稳如老狗,唯一在销量上做出成绩的车型只有比亚迪汉,绝大多数电动化产品靠的是价格战,并且在销量上被合资车死死拿捏。

在这个市场中,不存在新能源为王的概念,用户消费选择依然从品牌角度考虑,原因不难分析。
一方面,中型车用户消费能力相对较强,门槛落地价在20万,中国只有20%的群体能够消费得起20万以上的产品,这部分群体大多数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困顿于信息茧房,更是对消费有自己的理解,稳定、可靠、耐用是他们的第一需求。
另一方面,20万以上的新能源产品并不算多,从历史的长河上来看,和老牌合资车企相比,即便是一些新能源车定价在20万以上,但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很多产品未经过市场验证,需要时间沉淀。
要知道即便是销量最好的比亚迪汉,销售均价也只是在20万左右徘徊,在中型车市场也只是守门员车型。

不过好在,因为中国新能源序列的疯狂内卷,崛起速度超出预期,传统的中级车在定价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比如说全新上市的雅阁,目前终端价格已经跌到了14万-15万左右,天籁、凯美瑞、帕萨特等产品的价格震荡明显。
这和中国品牌的努力不无关系。
在未来的5年-10年时间中,外资品牌的光环将会进一步褪去,因为中国制造的中级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沉淀、用户积累、口碑扩散,在15万以上细分市场将会拥有更好的话语权,同时将会丢掉一部分低价竞争的标签。

最为关键的是,5年-10年之后,是以90后为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部分用户群体夹杂着00后、10后用户群体,这些消费者的登台,将会成为重新定位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主导选手。
目前,中国品牌已经成为15万以内的核心驱动者,电动、智能、性能均衡且优秀,但仍然难以在更高的市场中获得话语权,但这也只是短期现状,长期来看,自主品牌将会在更高段位市场和外资品牌进行正面battle。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车城圈
买车、用车、养车等有关车交流的小圈子,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