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收购,股价越跌,市值已经蒸发近2500亿的吉利,到底怎么了? 继2022年5月份收购雷诺韩国公司34%股权之后,李书福又把方针瞄准了雷诺的燃油车业务。有消息传出,乘着雷诺拆分纯电、燃油车之际,吉利迅速跟进谈判,意图对雷诺日渐衰败的燃油车品牌价值展开“抄底式”接盘。一旦此次收购成功,吉利将手握6家欧洲车企。 然而,就在吉利大举海外收购时,自家股市也正面临被他人“抄底”的为难场面。 数据显示,自去年年末起头,吉利股票接连跳水,截至今年10月份,吉利单股价格已跌破9元/股,相比2021年最高的36元/股,下跌幅度达75%,市值蒸发近2500亿元。 越收购越下跌,李书福在打的算盘不太“如意”呀。 一、一场蛇吞象,吉利获得了什么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拿下沃尔沃轿车品牌所有权——这场在今天看来“蛇吞象”的成功典型,在昔时却并不被太多人看好。由于在吞并奢华车企的喜悦事后,很多人都发现,吉利似乎只是出钱当了一次“接盘侠”。 在品牌归属方面,沃尔沃仅与吉利控股公司存在股权隶属关系,并不隶属于吉利汽车。至于汽车技术方面,早在收购合同签署前,李书福和沃尔沃高层便告竣一致:沃尔沃已有的汽车技术,绝无可能供吉利汽车直接使用。 品牌、技术都没摸到,李书福花钱收购了个啥?实在,吉利私下搞了很多“小动作”。 在完成收购的第二年,沃尔沃即通过技术转让协议,向吉利转让了GMC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GX7平安革新三项技术。借助沃尔沃提供的GMC平台,吉利得以在尔后开辟的博瑞B级轿车中装载自适应巡航、半自动泊车、城市预碰撞等一系列昔时自主品牌中少见的“黑科技”。 在紧随厥后的混动时代,吉利又介入了沃尔沃主导的CMA根本模块平台扶植,应用CMA平台,吉利成功打造出插电混动的领克车型和博瑞GE油电夹杂车型。 CMA成功应用后不久,吉利和沃尔沃又在纯电汽车平台的开辟上,告竣新的合作协议。由双方开辟的PMA架构,不但将服务于直属于吉利的帝豪纯电车型,还将用于宝腾、路特斯、伦敦出租车的电动化转型中。 可以说,收购简直夯实了吉利原本亏弱的“根基功”。 二、收购和下跌背后的关联逻辑虽说如今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市场,吉利的后劲明显不如比亚迪,但我们仍可以说,吉利是国内新能源转型最成功的第二祖传统车企。而沃尔沃的技术助力,功不成没。 那末话说回来,频频靠收购壮大实力的吉利,为何却惨遭投资者兜售?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同一且集中的战略指引。以比亚迪为例,王传福为比亚迪规定的新能源线路,就集中在两个偏向: 混动范畴,专注发展插电混动,绕过日企在油电混动上的技术壁垒;纯电方面,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为焦点,避免和宁德时代等三元锂电池厂发生“内卷式”竞争。而与比亚迪相比,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上,却缺乏明白而果断的发展偏向。 比如在发展线路上,吉利不但同时在油混、插混、纯电三个偏向同时发力,还在氢燃料车、甲醇车2个冷门范畴持久投入大量研发气力。在收购方面,吉利也表示得“荤素不忌”,从出租车公司,到摩托企业,甚至手机企业,吉利都应收尽收。 撒网式的战略结构,使吉操纵以执行发展战略的气力加倍分离,而陪伴吉利收购“1+1<2”的情况不竭上演。主业不清楚,盈利点不突出,市场占比一降再降,终极反馈到股票市场,只有一跌再跌了。 三、结语总体来说,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各条赛道上的表示都只能用“堪堪及格”来形容,不外,这种不竭试错性质的多元化尝试,却为国内很多汽车的转型提供了可贵的“背面教材”。 实在,从吉利自身的发展视角看,李书福有意采用的“群狼战术”,也是为吉利在未来保存了更多的翻盘可能。正如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年月”。 简直,谁知道10年后真正扛起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不会说吉利开辟的那些“冷门车型”呢? 文章来源【迪哥说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你考了驾照,这不能说明你就懂车;就算你买了车,这也不能证明你就知道它是个什么结构的玩意儿。很多人都想了解更多的汽车知识,但是又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单是看这汽车的复杂结构,就望而却不了。下面查博士给大家 ...
2023年的汽车行业仍将是商业话题的集中地带,行业的改变速度和竞争强度,将远超想象。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编辑|马吉英头图来源|视觉中国特斯拉的大幅降价,让车市在2023年伊始便弥漫着“火药味”。回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