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汽车知识(稿源) 2022-11-27 11:32 No.1698

纵然今年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愈发高企的电池成本仍令不少新能源车企叫苦不迭。不同于燃油车型,三电系统在新能源车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一定程度上也令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受制于零部件供应商。因此,跻身动力电池的生产领域,成为了不少新能源车企的重要一步。继埃安、蔚来、长城涉足动力电池自产市场后,吉利、小鹏、小米近期相继成立或投资动力电池制造公司,誓要通过自产电池将造车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与宁德时代谈崩,小鹏或自产电池?

今年年初,小鹏汽车就曾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供应和价格上闹过不愉快,为此,小鹏还招来了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新能源,甚至是欣旺达等电池供应商,以降低动力电池供应带来的风险,以及宁德时代的掣肘。但也因为电池供应商过多,导致小鹏汽车车型的续航、电池种类出现严重的品类冗余,像是早期的G3、P7车型,仅一款车型就有最少6、7款电池类型,甚至连部分销售人员都记不全车型的配置。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繁琐冗余的零部件品类,极大地增加了产线建设、工程开发、样件采购、验证测试的投入,不仅拖垮企业利润的增长,更延长了新车的交付时间。据悉,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常年徘徊在10%左右,远低于特斯拉的27%毛利率。为了进一步提升利润,以及优化零部件供应的难题,小鹏汽车或将布局动力电池的生产。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小鹏汽车投资50亿元成立了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夏珩。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电池制造,结合小鹏汽车此前发展规划来看,该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或将拓展电池生产业务,另一方面则将继续加大小鹏汽车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尽管这一猜测被小鹏汽车内部人士给予了否认,但从近期的新车公告信息中,不难看出小鹏汽车对于“自产电池”的需求。小鹏G3i的电池供应商除了宁德时代外,还有一家名为“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的供应商;小鹏G9的电池生产厂商中也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种种动作,都传递出小鹏汽车正努力挣脱为动力电池企业“打工”的信号。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主机厂疯狂布局电池产业

无独有偶,在小鹏汽车新公司成立的当天,吉利与宜春签约了磷酸铁锂材料及回收项目。宜春被称为“亚洲锂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目前已探明可利用的氧化锂储量为285万吨,占全国锂资源超两成份额。吉利将在此大力布局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此举不仅将帮助吉利重掌动力电池生产的话语权,还有望为其它电池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实现“反客为主”。并且,吉利投资建设的10万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还将增强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掌控权,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宣布造车但仍未有产品落地的小米,也开始着手动力电池的前瞻性布局。其通过入股形式投资了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储能技术等,相信能为小米造车的产品落地提供推动力。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实际上,除了上述企业,理想、大众、宝马、现代等超30家车企,宣布以自建、合建或入股的方式加入电池产业链。这是“造车也要造电池”观点的应验,更是自研自产电池深度垂直整合的大趋势。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车企下场“造电”,利弊共存

主机厂自产动力电池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得益于电池技术的愈发成熟,主机厂不再需要“摸石过河”,后发优势更为明显;二是有着自家整车厂的需求量“兜底”,出货量稳定且增长快;三是主机厂掌控设计、研发到制造流程,对产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能将车端需求及时反馈到电池生产部分。

四是车企可以更快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至量产车型上,无需因为不同体系而浪费冗长的沟通时间,大大节省需求端到生产端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主机厂“下场”生产电池,可以从生产架构上决定电池和底盘的同步研发,有利于CTC、CTB技术的落地。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为了规避供应链风险,而选择自产动力电池,这对于车企而言,是否意味着降低了动力电池带来的风险?并非如此,车企自产电池的背后,还隐藏着规模化的不确定性。目前部分体量较小的车企,基本都是采用采购电芯、自行PACK的模式,这种做法相对稳妥。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像是小鹏汽车这种年销10万辆规模的车企,想要独立生产电池,那么其将肩负庞大的投资比重,并且没有外销渠道、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的话,也将经受巨大的风险压力。同样是主机厂“下场”造电池,比亚迪不仅自身需求量较高,还获得了一汽、丰田、福特、宝马、奔驰、长安等客户的订单,出货量得到充足的保证。对比之下,“小鹏们”想要自产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整车成本的40%-60%,还将持续上涨,成本压制下,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正因制造成本倒逼,越来越多车企加入自产电池行列。但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拥有独立运营电池生产的能力,对于一些销量规模和产品阵容较少的车企而言,跟风自产电池反而不利于成本的降低。与其如此,还不如联合创立电池公司,抱团取暖,加之比亚迪、亿纬锂能、蜂巢新能源等后起之秀的制衡,共同改写动力电池市场一家独大的发展局面,从而推动新能源车型的良性竞争。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文章来源【My车轱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车城圈
买车、用车、养车等有关车交流的小圈子,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