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保险变革系列】跨越“零和博弈”实现新能源车险共赢

车网联(稿源) 2022-2-1 18:57 No.944

“双碳”目标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今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如何助力实现这个目标,新能源在其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减少排量。新能源车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未来产业发展备受瞩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 -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5万辆上升至136.7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且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预计新能源汽车未来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将快速大幅上升。


注:2014-2020年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整理;2025-2035年数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整理。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活跃的厂商有特斯拉(中国)、蔚来汽车、小鹏汽车、比亚迪等。这些行业领先的车企正在利用它们的技术吸引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使其市场日益蓬勃发展。除了车企之外,多家中国科技企业也正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比如华为研发了自主驾驶平台,与北汽新能源联手造车;百度联手吉利控股集团,生产电动汽车;小米拟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等。众多参与者和投资者的加入,无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的潜力及广阔的前景。


新能源汽车风险解读


随着我国新能源车消费市场近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及车主维权事件在近期频繁发生。新能源车特有的风险特征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下表列示了新能源汽车的部分主要风险点:


风险类型具体说明举例电池及充电风险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特殊零部件,为其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风险。


如电池起火、电池引发的爆炸;充电期间出现安全故障;充电期间电流不足、无法成功停止充电和电池过度充电;动力电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系统安全设计不到位,性能衰减责任难以界定等。


碰撞和电气系统的风险


碰撞时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性能易产生故障。同时新能源汽车电池位置的随机性是碰撞事故中的巨大潜在隐患。


如新能源汽车中的锂电池更容易在事故中遭受灾难性故障;如制动系统中电控元器件故障导致的刹车失灵等。


电池租赁模式


电池租赁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将汽车分为电池和底盘两个部分,使公司能够制定不同的租售模式,这一模式会使得汽车的底盘所有者和电池所有者不同,导致保险责任划分问题。


如动力电池标准不统一带来车电不适配的问题;换电站未形成规模化给车主的更换电池带来困难。


二手新能源汽车市场


新能源汽车技术易于快速创新,二手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范围、充电速度和电池密度方面已经过时,导致其再利用价值更低。


如二手车出售时车主面临较大的减值损失。


网络安全风险


新能源汽车安装的传感器和软件应用多种多样,造成对数据的依赖,背后存在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


如智能手机连接车联网之后个人信息、隐私等的泄露。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动力系统、使用场景及维修保养等与传统的燃油车存在显著的区别,其风险特征和事故原因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目前保险行业尚未有针对新能源车车险的专属产品,而传统的车险产品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上述特有风险,比如一旦发生电池引发的事故,新能源汽车车主可能难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随着新能源车市场进一步扩容,行业已部署针对新能源车研究开发专属的保险产品。


新能源汽车带给保险公司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未来快速增加的态势,新能源车险业务的市场需求为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后,由于费率下降、保额升高,使得保险行业整体车险保费承压,但其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新能源车险,探索在新能源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在银保监会2021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中公布新能源车专属示范产品开发工作已经启动,这无疑是给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但对保险公司而言,想要经营好新能源汽车保险仍面临诸多挑战。


1 风险复杂且存在技术门槛


首先,不同的电池品牌、车型结构、动力系统、维护保养以及电池的位置等均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水平;其次,不同的充换电场景、长期停放场景、事故的处理场景、检修维修场景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进一步复杂化;最后,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中涉及很多的新应用、新技术,许多车企会出于专利技术保护等原因,维修过程中隐藏了车辆的风险,使得风险管控方面的挑战愈加严峻。


2 数据资源有限


驾驶行为数据和车辆属性数据是保险公司设定保险费率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新能源车的相关数据资源(如驾驶行为数据、承保理赔数据等)较为封闭,保险公司数据获取途径相对单一,掌握的新能源车相关数据有限,影响了新能源车险风险保费的测算。


3 理赔定损专业知识缺乏


新能源汽车搭载很多高科技配备,保险公司缺乏专业性人员在发生事故后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理赔定损。现阶段新能源车维修理赔成本更多依靠车企来确定,一方面耗时且易产生纠纷,另一方面在车辆后续的维修方案和成本确定中,车企都处于强势地位,使得保险公司话语权缩减。


4 新能源汽车纯风险保费较高


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时电池容易受损,且赔付金额较高,导致纯风险保费较高,车辆的可保性及车主对保费的可承受性之间的矛盾远高于传统车险。


除以上保险公司内部面临的挑战外,外部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保险行业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特斯拉成立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的“领头羊”布局保险业务,无疑是期待获得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蛋糕。除特斯拉外,近年来国内有新能源汽车背景车企进入保险行业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小鹏汽车成立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准开展汽车保险代理业务;吉利控股入股合众财险;滴滴出行入股现代财险等。而这些车企/网约车平台又天然的拥有自有汽车的数据优势,更了解客户和汽车的风险状况,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预估风险及维修成本。以滴滴为例,凭借网约车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其不仅拥有大量的道路信息,车辆信息,驾驶员行为数据,出行人员的行为轨迹等特征数据,还拥有其自有网约车的出险数据,加之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风险定价的精度有望大幅提升,一车一价的定制化车险成为可能,提前预判提醒并最大程度避免私家车辆出险亦成为可能,这无疑将对传统保险公司提出巨大挑战。另外在智能驾驶技术愈发成熟的当下,势必会导致司机驾驶行为的改变,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UBI车险等创新型车险产品或将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更好的应用及发展。


保险公司该如何应对内外忧患


新能源车险的未来在于“车险生态”的全面建设,而非仅仅是由车险定价主导。所谓“车险生态”解决方案即使用数据、系统和解决方案打通产业上下游的逻辑,为保险公司、车商、维修企业、主机厂和零配件供应商提供保险科技、汽车后市场、智能人伤管理、车联网同时为车主提供智能风险提示及服务等相关的解决方案。保险公司的优势在于其专业的承保、定价、理赔、数据分析模型以及成熟的保险服务。而新能源车商的优势在于驾驶数据及对新能源车估损定损的专业技术。如果数据和规则不透明,保险、车商、维修、供应链各方很容易走到“零和博弈”的道路上。因此,寻求与车商/网约车平台的数据合作应成为保险公司重点考虑方向,而非对立的各自独立发展。


针对新能源车辆保险,国外保险公司有一些生态发展案例值得借鉴。如:英国LV= 财险公司提供的新能源车险覆盖动力电池系统损失保障、OTA车辆系统升级服务、合作充电服务、充电设施损失保障等。并通过各类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如通过APP快速提供充电桩位置信息,修理期间的费用补偿(如,更换儿童座椅),临时租赁服务等。与新能源车的上下游及服务建立联系,形成新能源车险生态。意大利UBI保险领头公司UnipolSai主营UBI车险,该公司通过赠送UBI设备给车主(约50欧元)的方式,迅速占领了意大利UBI保险市场。车主若接受赠送安装UBI设备,会马上享受八五折优惠保费。承保第二年财险公司会根据设备记录的驾驶行为数据,调整保费。从而这部分安装设备的成本,也在第二年的智能定价中得到弥补,让UnipolSai拥有非常不错的利润率。


另外,车联网技术同样带来“车险生态”场景实例:驾驶员在车祸中受伤严重,无法呼救。车载传感信息立刻反馈到保险公司,并判断为一起严重事故,保险公司立刻主动通过车载系统与客户联系,利用数据分析人员伤情、通知“车险生态链”紧急救援并调派救援资源。与此同时,通过传感器判断撞击位置和程度,预判维修方案及可能损失,发送维修信息给“车险生态链”维修厂,并要求零配件供应商准备物料供应。


综上,新能源车辆保险离不开保险与科技的融合,而这一融合将对传统保险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的车辆信息数据及驾驶员行为数据将成为保险公司重点,也成为传统保险公司与车商及网约车平台合作的桥梁。跨越“零和博弈”,共同建立“车险生态“,实现共赢。


我们的团队


毕马威在亚太地区拥有实力雄厚的精算业务。我们共有超过140位精算专业人员服务广大客户,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为来自于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和其他亚洲地区的客户提供精算服务。我们灵活的资源调配模式使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我们在亚洲、欧洲及美国的精算专业技能知识。我们咨询的服务领域包括保险企业资本与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行业监管法规研究、保险产品开发定价和战略规划、精算评估及自动化升级等相关服务、IFRS17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咨询及实施、偿二代二期转换咨询、保险公司筹建及行业研究、精算尽职调查服务等。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依旧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1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