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量年的发展,中国锂电池产业链根基上在四大材料、设备、锂电池等范畴都实现了国产化替换进口,唯独铝塑膜的进口替换进度依然缓慢。在夏文进看来,国产铝塑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产能也有了相应范围,再加上政策驱使,已经具有国产化的条件。 我们知道,锂离子电池的三种封装方式别离为方形、软包和圆柱,各有特色。这其中,软包锂电池内部组成(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与方形、圆柱锂电池的区别不大,三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之处就在于,软包电池采用的是铝塑复合膜(简称“铝塑膜”)作为外壳,而方形和圆柱电池则采用金属材料作为外壳。 软包电池的上风很是明显。首先体现在平安性方面,由于软包电池采用铝塑膜包装,在发生平安隐患的情况下会先鼓气,或者从封口处裂开开释能量,而金属壳电芯则较轻易发生较大内压而发生爆炸;其次比能量高,较同等规格尺微暇的钢壳电池容量高10~15%,较铝壳电池高5~10%,合适当下新能源车发展趋势。 ![]() 软包动力电池市场体量延续增大 此外软包电池还拥有电化学性能杰出、寿命长;设计灵活,可按照客户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等上风。近年来,软包电池在新能源车范畴应用逐渐增多。去年我国新能源车配套软包电池装机量为7.55GWh,同比增长60.73%,占整体总装机量的13.4%;今年上半年,软包电池装机量2.71GWh,同比大幅增长47%。 软包电池的市场渗透率不竭提升,带动着铝塑膜的需求量也随之迅速激增。然而,与强劲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铝塑膜的发展却显得很是滞后。由于焦点技术被把握在日韩企业手里,铝塑膜市场几近被日韩企业所垄断。国内软包电池企业虽然对铝塑膜国产化暗示支持,但对于批量导入使用依然缺乏信心。 1 市场远景广漠 技术亟待突围 在续航里程要求日益提升的行业布景下,由于三元加软包的电池组合性能合适当下新能源车高平安性、高能量密度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商采用软包技术线路。国内包括孚能科技、国能电池、卡耐新能源、桑顿新能源、捷威动力、宁德时代天劲新能源等均推出软包电池产物,并在新能源车上成熟应用。 随着软包电池市场体量不竭增大,铝塑膜市场也显现出爆发式增长。研究机构预估,到2022年软包电池与铝塑膜的需求量将别离增至94GWh和2.8亿平方米;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到达450GWh,其中软包电池渗透率将到达45%,铝塑膜的用量也将增至8.3亿平方米,产值超千亿元,市场远景清朗。 ![]() 铝塑膜产物 面临如此庞大的商机,很多国内企业也瞄准机遇切入到铝塑膜范畴。包括广东安德力、深圳新纶科技、苏州锂盾、江苏共巨锂电、龙岩高格、江苏华谷新材等。而这其中,新纶科技通过收购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的成熟的铝塑膜资产,快速实现向国内软包动力电池企业的导入,率先供货孚能科技、天津捷威等,具有先发上风。 但话说回来,虽然我国铝塑膜市场需求量庞大,可是使人“遗憾”的是,今朝我国铝塑膜国产率仅不到10%,且主要集中在消费类3C锂电池范畴。全球铝塑膜市场和技术被日韩等少数企业垄断,包括日本印刷株式会社、日本昭和电工、韩国栗村等企业,其中印刷株式会社与昭和电工全球市场占有率就高达 75%。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铝塑膜作为软包电池关键的封装材料,却也是整个软包电池中最关键、技术壁垒最高的材料。铝塑膜由外阻层、阻透层和内层三层材料组成,与普通的复合膜相比,其指标要求更多,包括极高的阻隔性、杰出的冷冲压成型性、耐穿刺性、耐电解液稳定性以及电性能(包括绝缘性)等。 有专业人士暗示,当前我国铝塑膜产物的性能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耐电解液稳定性和冲深不外关。国内铝塑膜的冲深在5毫米左右,而国外可到达8毫米甚至到达12毫米;厚度方面,国内铝塑膜最薄只能做到70μm,而日本铝塑膜最薄可以做到40μm。尤其是反应条件和精度控制,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还比力大。 除此之外,我国铝塑膜产物与国外产物存在的差距还表示在:铝箔概况处置工艺落后、对情况污染大;铝箔的水处置会发生“氢脆”,致使铝塑膜耐拆度差;铝箔概况挺度不够,致使良品率差;聚丙烯与高导热的铝箔概况复应时易卷曲,从而发生层状结晶;国内胶粘剂配方工艺比力差,轻易出现分层剥离等问题。 2 新能源车刚需 国产化是趋势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补助大幅退坡,最高退坡70%以上,这在无形中加重了下游新能源车企降本压力。依照老例,新能源车企向动力电池企业提降本要求,而动力电池企业则向材料企业提降本要求。今朝铝塑膜本钱占软包电池本钱15%左右,国内外产物价差约25%,因此实现铝塑膜国产化可有效下降电池本钱。 ![]() 铝塑膜产线 与此同时,假如铝塑膜持久依靠进口,国内软包电池生产企业将持久处于被动状态。除产物依靠进口致使本钱居高不下外,后续还会受到现货供给严重、话语权不足、售后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困扰,因此铝塑膜国产化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据领会,今朝已有动力电池企业起头小批量采用国产铝塑膜进行相关的测试。 广东安德力董事长王丹旭暗示,公司今朝已起头给动力电池企业送样,起头进行小批量的测试应用。从客户实际反馈来看公司铝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与进口产物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是太大。可是,国内软包电池企业虽然对铝塑膜国产化暗示支持,而且愿意采用国产铝塑膜进行测试,但对于批量导入使用依然缺乏信心。 ![]() (图中为安德力董事长王丹旭 左二为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谢欢) 王丹旭分析道,虽然差距不大,但国产铝塑膜要真正到达日韩企业的水平,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至少今朝还无法满足电池企业8年或50万千米的质保要求。与此同时,国产铝塑膜的测试应用时间较短,还缺乏足够的平安验证和数据分析,所以动力电池企业还不敢贸然多量量使用,市场化缓慢也算是情有可原。 苏州锂盾董事长兼总司理夏文进也提到,今朝3C数码类电池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未来铝塑膜最大的应用市场还是在于动力电池行业。今朝公司铝塑膜产物已交给中化团体等多家动力电池厂商进行测试,搭载公司铝塑膜的车型已进入到路试阶段。只不外,国内对于铝塑膜的寿命需求过于刻薄,究镇日本铝塑膜产物也仅仅质保三年。 ![]() (图中为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唐长江 右为苏州锂盾董事长兼总司理夏文进) 只不外,虽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对国产铝塑膜的导入比力谨慎,但国际大企的态度却是比力放得开。今年10月,新纶科技的常州铝塑膜工场与LG化学正式签署了动力电池用铝塑膜产物供货协议,LG化学成为新纶科技常州工场热法动力铝塑膜的最大客户。今朝已经起头给LG小批量出货,后续会渐渐增加出货量。 按照双方供货协议,新纶科技铝塑膜产物将从LG化学采购份额的10%起头逐年爬坡,方针是三年后成为其主力供给商。对LG化学来说,其2019年度动力、储能、3C电池用铝塑膜总需求跨越3,000万㎡,预计2022年可达1.5亿㎡,且1/2以上产能计划在中国。本次导入新纶科技铝塑膜,可保障其未来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供给。 3 技术创新为主 全产业链国产化 在夏文进看来,铝塑膜国产化缓慢底子原因在于:①、由于之前用量较小,整个电池产业链对铝塑膜的生产和应用未做充实的研究;②、寿命还无法满足动力电池要求;③、国内铝塑膜材料持久依靠进口,话语权不足;④、铝塑膜根基上都是中小企业转型在做,没有大企业牵头;⑤、软包电池本钱和技术上风还未充实的显现。 “当前,国产铝塑膜企业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部国产化,即采用日韩的设备,材料也从日韩进口,再进行相应的优化。可是这样的优化,不能将产物与日韩企业区分隔来,不能形成自己的焦点竞争力;第二种是全部国产化,即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整个铝塑膜产业链国产化,包括焦点工艺、设备和原材料。”夏文进提到。 在他看来,软包电池想要对标方形电池,必须通过创新技术解决铝塑膜性能、平安技术瓶颈和供给链端技术提升。基于此,苏州锂盾创新性地推出第三条铝塑膜技术线路,即通过自主研发的非极性微波锚固技术平台,采用锚钉的方式,生产出具有优异深冲、高阻隔性、绝缘性、阻燃性且耐腐蚀性能的铝塑膜产物。 非极性微波锚固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干法(胶水粘)、热法(胶膜贴)的热固化方式,操纵“钉钉子”原理,将微观钉子别离打到尼龙、PP、铝箔各个界面中,再通过微波照射将各界面的钉子接起来,形成化学锚钉网,将各界面进行一体化毗连。值得一提的是,该方式所用的全部材料、设备、工艺全部自主,为铝塑膜国产化打下了根本。 而在王丹旭看来,国产铝塑膜对进口的替换,摆脱对进口材料的依靠很是的重要。“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引进日韩的生产线,就起头进行生产,而不在材料端做相应的研究,这样的企业缺乏焦点竞争力,注定是做不久长的。究竟焦点材料仍然把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价格上没有相应话语权,替换进口只能是喊喊口号”。 ![]() 安德力铝塑膜产物 而对于国产铝塑膜行业存在的标准缺失的问题,王丹旭暗示,“由于国产铝塑膜行业缺乏相应标准,致使铝塑膜难以进行范围化推广,铝塑膜行业亟待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在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架构中,设立铝塑膜专家委员会,后续会在推动行业标准扶植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量年的发展,中国锂电池产业链根基上在四大材料、设备、锂电池等范畴都实现了国产化替换进口,出现比肩甚至跨越国际品牌的优秀中国本土企业,为中国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进献。在夏文进看来,国产铝塑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产能也有了相应范围,再加上政策驱使,已经具有国产化的条件。 文章来源【动力电池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