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拥抱变化,东风日产确立新的坐标与路径

汽车知讯 2022-4-9 08:47 Au: 观察汽车

2021年,汽车产业显现苏醒态势,但宏观政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缺芯危机、自然灾难等多重晦气因素,仍在影响着行业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临汽车行业云 的变化,找准企业所在的坐标系、明白未来发展路径,才能取得更加久长健康的发展。


使人欣喜的是,18岁的东风日产主动拥抱行业新变化,确定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期的坐标。以“多品牌、多赛道”的结构,连结协同性、灵活性、进攻性,以数字化为增长引擎,确立新发展格式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修建多品牌协同效应


2022年1月5日,英菲尼迪品牌正式纳入东风日产的治理体系,与日产和启辰品牌一起,英菲尼迪将成为东风日产的第三个品牌。如今的东风日产,以三大品牌修建起稳固的三角体系,最大范围扩大鸿沟,实现协同互补,有效整合。


诞生于1989年的日本汽车品牌英菲尼迪,从诞生以来就在全球市场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美国市场上更是有“北美日系三驾马车之一”的美誉。


在国内,英菲尼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2014年,由东风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按50:50股比配合设立东风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正式落地。


英菲尼迪与日产和启辰品牌一起成为东风日产旗下的第三品牌,意味着东风日产也由此步入多品牌协同阶段。日产-启辰-英菲尼迪多品牌战力协同结构,进一步完善东风日产的产物结构。


回归到东风日产体系内的启辰一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销量延续向好。过去的一年里,启辰在产物、服务、营销、运营等方面都作出了扶植性的行动。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启辰品牌终端零售达87,816辆,同比增长11.6%,完满告竣年度销量方针。


未来,三大品牌将发挥协同效应。 东风日产以日产物牌作为巩固技术日产的中坚气力;以启辰品牌作为智能化、电动化、年轻化的先锋军队,全面进军新能源市场;以英菲尼迪品牌进一步挖掘奢华汽车市场的机遇,填补在奢华车市场的空缺。


作为日系品牌在国内的巨头之一,东风日产一直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早在几年前,东风日产就率先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年销量跨越百万的日系合资车企。未来,拥有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三大品牌的东风日产,将进一步优化组织和结构本钱,提升决策和运营效率,修建市场结构变化下的上风竞争力。


确定多赛道动力线路


按照我国提出的“双碳”方针,争取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2060年要实现新增碳排放为零。这是新的挑战,也蕴含新的机遇。


面临“双碳”方针,汽车行业责无旁贷。在“双碳”方针驱动下,消费者需求出现多样性,汽车市场显现出选择多元化的场面。在此布景之下,东风日产选择了多赛道动力路径。


“东风日产将在燃油动力、


e-POWER(参数|图片)、纯电多赛道进行结构,在不竭推进节能减排方针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个性化选择。”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司理辛宇暗示。


具体来说,VC-Turbo超变擎保证动力输出的同时兼顾燃油经济性,在“双碳”方针下引领燃油动力市场。VC-Turbo超变擎经过20年的研发,历经近百次原型设计,堆集下300多项专利技术,完成超3万小时试验台测试,以及跨越300万千米道路测试,全面验证耐用性、稳定性。


同时,e-POWER作为日产全新一代动力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既保存纯电的上风,又不用担忧续航焦虑问题,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不用充电的电驱新选择;到2025年,东风日产计划将在中国推出共7款e-POWER车型。作为东风日产实现碳中和方针的支柱性技术之一,e-POWER技术在东风日产电驱化降碳的道路上起到关键作用,助力东风日产完成绿色低碳转型。


而Zero Emission日产纯电将进一步实现零排放的方针,与e-POWER形成绿色协力,成为推动东风日产电驱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据领会,Zero Emission日产纯电是NISSAN 70余年纯电科技的技术结晶,以及跨越25年的电池研发与制造经验,已累计100亿千米的平安里程,电池0重大事故,成为全球车主信赖的电动技术。Zero Emission日产纯电将搭载于日产


Ariya(参数|图片),并于2022年引入中国;到2025年,Zero Emission将在3款车型中搭载。


“走过18年,东风日产在合资车企中延续稳居第一阵营,告竣跨越1400万的客户基盘,这是我们的护城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司理高国林分析以为,“未来,东风日产将以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为抓手,结构多品牌、多赛道战略,确立清楚的坐标和路径,连结体系的协同性、灵活性、进攻性,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剧本,违者将承当法令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戳原文,搜索中新汽车各类文章



本文来源【中新汽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