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大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140岁的汽车行业,也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中电动化和智能化在2020年忽然启动加速键,是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量。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万辆,其中,12月份的市场渗透率到达惊人的25%,这种快速增长势头不但与传统燃油车销量缠足不前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极大地增加了传统车企的压力,在双碳方针的政策推动和消费群体的热烈追捧之下,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与机遇空前凸显。 ![]() 因此,面临汹涌而来的电动化浪潮,是被动期待伺机而动?还是主动求变雷霆出击?而相对于活跃的蔚小理新造车势力不可一世,比亚迪、吉利闻风而动分歧,合资品牌在电动化的道路上更多受制于全球战略的推动力,但灵敏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被动期待将极为晦气,勇敢者已经起头大胆行动。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叱咤风云多年,在夹杂动力市场引领同侪,在电动车如火如荼确当下,东风本田将给出什么样的答卷? 3月18日,一辆全新纯电本田e:NS1徐徐驶下生产线,成为东风本田建厂近19年以来的第700万辆新车,一贯敢为人先的东风本田,正在用行动作答! 小步加速跑 前面有特拉斯和“蔚小理”高举电动化标签不可一世,后面有比亚迪、吉利汽车全面电动化转型来势汹汹,本田、丰田和公共这些传统汽车市场的引领者们,别离给出自己的突围线路图。 ![]() 2021年10月份,本田在中国技术大会上,给出自己的电动化线路图,在实际操纵中,稳固传统市场基盘、以强大的HEV和PHEV夹杂技术为电动化商业化线路、以2030年逾50%车型电动化为远期方针的三步走,果断而清楚。 只是2020年骤然加速的电动化步伐,让东风本田之前稳健的模式改成小步加速跑的模式,进入2022年,电动化的速度,霍然提速。 与时俱进,以变求变,这不可是本田品牌的精华,更是东风本田组建19年以来的长大密码。 从2003年景立之初,东风本田以CR-V斥地城市SUV市场,到思域树立运动化轿车的市场标杆,再到XR-V引领小型SUV市场的浪潮,东风本田在市场留下了傲人的成就,这样出众的实力也是其能够在不到19年时间告竣700万销量的主要原因。 在新旧动能切换的行业布景下,燃油车市场的上风无法直接切换成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传统车企要放下身段,重新建构新时代的竞争力。 ![]() 东风本田显然明利剑这样的事理,早在 2018 年,东风本田就发布了“Seeing the future”新能源品牌战略,并以HEV为基底,快速向PHEV、EV市场推进,不但如此,东风本田还成为了业内首个构建起覆盖SUV、轿车、MPV全品类的整车企业。 从2019年搭建起由CR-V、英仕派、艾力绅组成的混动家族,到X-NV、M-NV两款纯电车型的加入,再到2021年2月2日,本田在华首款PHEV车型——CR-V锐·混动e+正式上市,东风本田逐步构建起了横跨轿车、SUV、MPV三大细分市场及HEV、PHEV、EV三种动力系统的格式,这在整个行业傍边处于很是领先的位置。 再加上此次悬挂本田Logo的e:NS1的到来,东风本田的电动化战略终于花开蒂落,蔚然成型。 除了产物矩阵逐步完善之外,继续沿用东风本田已有的网络体系,也将为新能源产物的销售提供有力的支撑,这与公共ID斥地全新销售渠道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硬件配置和服务水准的角度来看,公共新建销售渠道的模式更加有益;而从快速触达消费者和延续体系化服务层面而言,使用传统销售网络的东风本田更具上风。 ![]() 而且在诸多新能源车型早已先行上市的状态而言,东风本田旗下600多家销售网络,或多或少也已经堆集了新能源车的服务经验,这样的经验堆集加上成熟的销售网络,将为e:NS1的走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速东风本田朝着电动化迈进的步伐。 电动更“本田” 本田不止发动机,电动更加本田。这不可是本田对粉丝们的许诺,也是东风本田在新时代去亲近电动化客户的真实表达。 因此,趁着本田在华首款电动车e:NS1行将到来之际,东风本田也在内部确立了变化、新生、创未来的战略宣言,起头朝着电动车转型的偏向快速突击。e:NS1不可是东风本田向电动化转型的里程碑,也是开启全新品牌体验的初步。 凭仗出众的混动上风,向纯电市场延伸成为其向新能源转型的有力武器。可是东风本田同样深知:电动化转型并非动力系统的切换这么简单。 从产物层面而言,电动化是智能化、网联化、同享化的根本,向电动化转型不但需要打下坚实的根本,更需要向智能、网联等多个偏向延伸,打造成体系的竞争力;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至生产制造的数字化,下至对消费者服务的优质化,都将成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变的关键。 ![]() 可是,本田之所以能够成为本田,在很洪流平上是由于其拥有使人畏敬的“本田精神”。 在《本田哲学》所提倡的本田精神中最焦点的是“尊重个性”与“三个喜悦”,“它所表达的信念是:希望按照‘尊重个性’同所有和本田的企业活动发生关系的人们建立一种能够配合分享喜悦的相互信赖关系。”于是乎驾驶乐趣便成为了本田在燃油车时代屹立不倒的宝贝。 从采办者、销售者以及缔造者,通过驾驶乐趣这条线分享喜悦,是本田能够吸引大量粉丝的关键。但如何将燃油车时代这样的竞争力延续到电动车时代,是对本田最大的考验。 作为第一款搭载本田Logo的车型,e:NS1在开辟之初就融入了本田独占的驾驶基因。在新车开辟时,工程师并未将电动车引以为傲的“性能”放在第一位,而是专注驾驶体验,将其打造成一款更具有本田气概的纯电动车型,延续本田在燃油车范畴形成驾驶乐趣的口碑。 “东风本田e:NS1以‘动’为焦点价值,追求的是人车一体、车随意动的驾驶乐趣。” 为了告竣这样的方针,e:NS1采用集成了高功率机电、大容量电池、纯电动车专属车架以及底盘平台的“e:N Architecture F”智能高效纯电架构。加速动力轻快平顺,转向精准灵活,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模式下,e:NS1的Honda EV Sound加速声浪也能带来类似本田高转速发动机的彭湃豪情。 ![]() 而e:NS1仅仅是本田打造“电动驾驶乐趣”的第一步,依照本田的计划,除了行将上市的东风本田的e:NS1和广汽本田的e:NP1之外,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e:N GT concept,这三款车型的量产版将于五年内陆续上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e:N”系列产物的丰富,旗下车型也将逐步出口到海外市场,进而实现2030年,电动车销量40%的方针。 “新三化”的引力与张力 面临行业整体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东风本田以产物电动化为外在显现、以治理数字化为内核上风、以品牌温情化贯串始终,全力推进“三化”的进程。 东风本田以“三化”推动汽车行业系统性变化的“新四化”时代,这不可是它自身所具有的牵引力,而且也是东风本田企业基因所具有的张力。 “我希望大师和我们一起转化思维,从‘纯燃油车销售’ 向‘电动化产物营销转变’,从‘守株待兔’的传统产物营销思维向‘百花齐放’的用户共生思维转变。”在2022年东风本田商务大会上,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司理郑纯楷曾这样暗示。 系统的车型计划是向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而想要在中国市场上拔得头筹,除了提供足够有趣的产物之外,更需要在智能化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 就如前文所言,向电动化转型并非只是动力系统的切换这样简单,成熟的经销商渠道能够将e:NS1迅速推到消费者眼前,但后续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何增强电动车新用户的满足水平也将成为经销商接下来的思考的问题。 “思维的转化我理解的有三点,即是将以前的‘一个满足’的销售思维转化为 ‘三个满足’的共生思维。第一,连结‘用户第一’的思维果断不变,但如何让‘电动化的新客户’延续的满足?是新课题。第二,好的业绩、好的客户体验是通过我们千千万万的一线员工缔造出来的,让广大的员工更满足,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第三,我们事业的平台,离不开广大投资主体、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干好事业、回报投资人、回报社会是我们每一位经营者的使命和担任。”郑纯楷进一步诠释道。 在燃油车时代,本田凭仗出众的产物实力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思域Type-R也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信仰,这样的状态让本田赢得了无穷风光;而在电动车时代,除了以实力论英雄之外,更多的需要同消费者进行更亲近的互动,在连结自身品牌属性的根本上,加大对消费者的关切、提升服务水平是新能源品牌制胜的需要手段。 一边积极推进产物电动化进程,一边推动着经销商网络的快速变化,这是东风本田在电动化转型层面的主要抓手,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电动化时代打造出更加鲜明品牌形象,东风本田也在品牌层面下起了功夫。 按照本田的远期方针,到2030年之后在中国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夹杂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 ![]() 从这样的状态中不丢脸出,本田正在以中国为重要支撑,开启品牌电动化转型的新篇章,全力迈向电动化新时代。 如何确保东风本田的新“三化”方针引领“新四化”汽车新时代,如何确保本田在中国的电动化战略完美落地,e:NS1身上肩负的使命,将尤为明显。 除了在驾驶感受上向传统燃油车偏向靠近之外,在智能化层面也有了直面自主品牌的实力,e:NS1搭载了先进的“e:N OS”全栈智控生态系统,能够实现智能交互、车家互联、远程控制以及自动泊车等诸多功能。更加值得一提的是,e:NS1 还首次搭载DMC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可有效识别驾驶员状态,甚至可发觉到情绪变化,主动提醒,让驾驶体验更智能、更平安。 一边将年轻人喜欢的智能、设计、价值融入电动化发展理念,强化电动化家族阵容,另一边也在敦促着“内外部”整体发展,在这样多条理、全方位的发展格式下,东风本田也将逐步将燃油车时代的竞争上风延伸到电动车范畴,而能否完成对自主品牌的超越,重现其在燃油车市场的光辉,我们拭目以待,更翘首以盼。 文章来源【汽车公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